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
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
2017年12月
目 录
1.加强领导、健全机制、形成齐抓共管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7
我校高度重视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,按照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、政策和规定,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组织领导、创新就业工作机制、开拓就业市场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。在省、市教育主管部门、人力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,经过全校各部门、各学院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,截至2017年8月31日,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.96%,签约率为95.22%,圆满完成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。
2017年我校共有3240名毕业生,全部为本科生,涉及工学、理学、文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5大学科门类,34个专业。
省内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76.45%,外省毕业生占23.55%,较2016届毕业生增加0.46%。省内生源以宁波、绍兴、杭州等附近城市为主。分别占13.67%、10.31%和10.15%。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详见表一。
表一 2017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情况
地区 | 杭州 | 宁波 | 温州 | 嘉兴 | 湖州 | 绍兴 | 金华 | 衢州 | 舟山 | 台州 | 丽水 | 外省 |
人数 | 329 | 443 | 296 | 237 | 159 | 334 | 250 | 126 | 36 | 177 | 90 | 763 |
百分比% | 10.15 | 13.67 | 9.14 | 7.31 | 4.91 | 10.31 | 7.72 | 3.89 | 1.11 | 5.46 | 2.78 | 23.55 |
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,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学校今年整体就业形势依旧呈良好态势,整体就业率达到97.96%,圆满完成95%的年度目标。就业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理学院(99.53%)、外国语学院(99.35%)、经济与管理学院(99.18%),各学院的就业率排名情况见表二。
表二 各学院就业率及排名
学院 | 毕业生人数 | 就业人数 | 就业率 | 排名 |
理学院 | 214 | 213 | 99.53% | 1 |
外国语学院 | 308 | 306 | 99.35% | 2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 610 | 605 | 99.18% | 3 |
机械工程学院 | 473 | 469 | 99.15% | 4 |
国际交流学院 | 82 | 81 | 98.78% | 5 |
人艺学院 | 329 | 320 | 97.57% | 6 |
建交学院 | 435 | 424 | 97.47% | 7 |
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| 502 | 484 | 96.41% | 8 |
材化学院 | 287 | 271 | 94.43% | 9 |
签约率排名前三位分别是理学院(99.53%)、经济与管理学院(97.21%)和机械工程学院(96.83%),各学院的签约率排名情况见表三。
表三 各学院签约率及排名
学院 | 毕业生人数 | 签约人数 | 签约率 | 排名 |
理学院 | 214 | 213 | 99.53% | 1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 610 | 593 | 97.21% | 2 |
机械工程学院 | 473 | 458 | 96.83% | 3 |
建交学院 | 435 | 420 | 96.55% | 4 |
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| 502 | 482 | 96.02% | 5 |
人艺学院 | 329 | 314 | 95.44% | 6 |
国际交流学院 | 82 | 75 | 91.46% | 7 |
外国语学院 | 308 | 279 | 90.58% | 8 |
材化学院 | 287 | 251 | 87.46% | 9 |
车辆工程、会计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及应用统计学,四个专业的就业率、签约率皆达到100%,各专业的就业率、签约率见表四。
表四 各专业就业率、签约率统计
序号 | 专业名称 | 毕业生人数 | 就业率 | 签约率 |
1 | 车辆工程 | 45 | 100.00% | 100.00% |
2 | 交通运输 | 37 | 100.00% | 91.89% |
3 | 市场营销 | 78 | 100.00% | 98.72% |
4 | 会计学 | 171 | 100.00% | 100.00% |
5 | 信息与计算科学 | 63 | 100.00% | 100.00% |
6 | 应用统计学 | 68 | 100.00% | 100.00% |
7 | 德语 | 27 | 100.00% | 77.78% |
8 | 日语 | 53 | 100.00% | 88.68% |
9 |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| 142 | 99.30% | 96.48% |
10 | 汽车服务工程 | 123 | 99.19% | 99.19% |
11 | 英语 | 228 | 99.12% | 92.54% |
12 | 金融工程 | 83 | 98.80% | 98.80% |
13 | 会计学(中美合作项目) | 82 | 98.78% | 91.46% |
14 |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| 163 | 98.77% | 94.48% |
15 | 工业设计 | 78 | 98.72% | 98.72% |
16 | 国际经济与贸易 | 151 | 98.68% | 95.36% |
17 |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| 73 | 98.63% | 98.63% |
18 | 物流管理 | 142 | 98.59% | 96.48% |
19 | 国际商务 | 68 | 98.53% | 94.12% |
20 | 电子信息工程 | 137 | 97.81% | 97.81% |
21 | 广告学 | 89 | 97.75% | 95.51% |
22 | 工程管理 | 80 | 97.50% | 97.50% |
23 | 土木工程 | 142 | 97.18% | 97.18% |
24 | 文化产业管理 | 69 | 97.10% | 97.10% |
25 | 建筑学 | 67 | 97.01% | 97.01% |
26 |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| 133 | 96.99% | 95.49% |
27 | 汉语言文学 | 93 | 96.77% | 91.40% |
28 | 化学工程与工艺 | 180 | 96.67% | 90.00% |
29 | 网络工程 | 68 | 95.59% | 95.59% |
30 | 电子科学与技术 | 89 | 95.51% | 94.38% |
31 |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| 75 | 94.67% | 94.67% |
32 | 材料科学与工程 | 36 | 94.44% | 83.33% |
33 | 交通工程 | 36 | 94.44% | 91.67% |
34 | 油气储运工程 | 71 | 88.73% | 83.10% |
2017届毕业生中考取国内研究生248人,其中985高校21人,211高校53人,出国升学52人,合计300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9.26%。各学院研究生录取情况见表五。 表五 各学院研究生录取人数统计
学 院 | 985高校 | 211高校 | 普通高校 | 境外高校 | 录取人数 |
经济与管理学院 | 0 | 5 | 21 | 4 | 30 |
人文与艺术学院 | 0 | 2 | 14 | 0 | 16 |
机械工程学院 | 6 | 10 | 16 | 6 | 38 |
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| 3 | 15 | 50 | 8 | 76 |
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| 4 | 3 | 10 | 4 | 21 |
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| 4 | 7 | 16 | 3 | 30 |
外国语学院 | 4 | 5 | 19 | 14 | 42 |
国际交流学院 | 0 | 0 | 3 | 11 | 14 |
理学院 | 0 | 6 | 25 | 2 | 33 |
合 计 | 21 | 53 | 174 | 52 | 300 |
备注:既是985又是211高校只计入985高校
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小型民营企业、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。在这些企业就业人数为2426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74.87%。进入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、科研设计单位、中初教育单位的共计274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8.45%。毕业生就业去向详见表六。
表六 毕业生就业去向
就业去向 | 升学 | 出国出境 | 政府机关 | 事业单位 | 国有企业 | 其他企业 | 部队 | 待业 | 创业 |
248 | 52 | 32 | 19 | 223 | 2426 | 8 | 66 | 13 |
表七、八分别为浙江省各地区及外省的就业去向分布。表七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就业率相近,表明不同生源地学生就业能力相近。回生源地就业比例最高的为宁波(88.94%),但较去年下降6.1个百分点,其次为杭州(72.04%)和舟山(69.44%)。总体上呈现生源地经济越发达,回生源地就业比例越高的特征。
表七 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(一)
地区 | 生源数 | 就业数 | 就业率 | 回生源地就业人数 | 回生源地就业比例 |
杭州市 | 329 | 319 | 96.96% | 237 | 72.04% |
宁波市 | 443 | 433 | 97.74% | 394 | 88.94% |
温州市 | 296 | 294 | 99.32% | 162 | 54.73% |
嘉兴市 | 237 | 234 | 98.73% | 156 | 65.82% |
湖州市 | 159 | 155 | 97.48% | 107 | 67.30% |
绍兴市 | 334 | 331 | 99.10% | 176 | 52.69% |
金华市 | 250 | 245 | 98.00% | 139 | 55.60% |
衢州市 | 126 | 125 | 99.21% | 52 | 41.27% |
舟山市 | 36 | 34 | 94.44% | 25 | 69.44% |
台州市 | 177 | 175 | 98.87% | 90 | 50.85% |
丽水市 | 90 | 90 | 100% | 40 | 44.44% |
浙江省 | 2477 | 2435 | 98.30% | 2278 | 91.97% |
外省 | 763 | 683 | 89.52% | 157 | 20.58% |
合计 | 3240 | 3118 | 96.23% | 2435 | 75.15% |
表八显示毕业生就业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明显,地区经济越发达,该地区就业人数越多,就业数与生源数之比及地区吸引就业人数比例就越高。在宁波和杭州两地就业数要大于生源数,其他地区就业数均少于生源数,宁波与杭州两个地区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8.33%。今年外省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较去年下降约11个百分点,表明外省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意愿有所下降,更愿意留在宁波及杭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。
表八 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(二)
地区 | 生源数 | 该地区就业数 | 就业数与生源数比例 | 地区吸引就业比例 |
杭州市 | 329 | 396 | 120.36% | 12.22% |
宁波市 | 443 | 1170 | 264.11% | 36.11% |
温州市 | 296 | 165 | 55.74% | 5.10% |
嘉兴市 | 237 | 161 | 67.93% | 4.97% |
湖州市 | 159 | 110 | 69.18% | 3.40% |
绍兴市 | 334 | 186 | 55.69% | 5.74% |
金华市 | 250 | 150 | 60.00% | 4.63% |
衢州市 | 126 | 56 | 44.44% | 1.73% |
舟山市 | 36 | 27 | 75.00% | 0.83% |
台州市 | 177 | 94 | 53.11% | 2.90% |
丽水市 | 90 | 42 | 46.67% | 1.30% |
外省 | 763 | 683 | 89.52% | 21.08% |
合计 | 3240 | 3240 | 100.00% | 100.00% |
就业形势依然良好。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.96%,相比于去年提高了0.46%,就业率依然高位运行,保持良好的增长的态势,其中一学院就业率高达99.53%,接近100%,其他学院就业率均在90%以上。
毕业生就业更加的理性和选择倾向多元化。相比较于前几届,今年的就毕业生就业面更加广泛,不再局限于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企或大型企业,而是走向中小企业或其他的就业道路。
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受经济发展影响较为显著。从就业的地区看,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就业,而其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。
(1)考取国内研究生及国外留学生人数300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9.26%,较去年上升约1.94%,表明学校倡导学生考研深造取得了较大的效果。
就业途径得到扩展。除了以往的参加招聘会、考公务员等,现在的就业途径增加了自主就业、自主创业、自由职业者等。
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,多次召开会议研究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。2016年10月份召开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对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,明确了全年的工作目标,各学院分管领导、毕业生班主任、辅导员对做好就业工作统一了认识,形成了共识。学校领导到各学院调研,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和下宿舍实地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、就业心态与存在困难,采取措施,有利地推动了就业工作。
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机制,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,学院层面院长或书记负总责,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“一把手工程”。学校实行学院就业工作考评机制,把就业工作与学院年度考核、主要领导及辅导员年度考核、招生计划等挂钩,明确职责。通过这些措施,“领导主抓、处室统筹、院系为主、全员参与”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,实效性不断增强。各学院从院长、书记到辅导员、班主任和普通教师都来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。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老师,都积极主动联系企业,推荐学生,“全校动员、全员参与、全力以赴”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。
学校采取毕业生就业情况周报制度,对就业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,各学院还从实际出发,制订就业工作相关制度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有效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。学校委托省教育评估院、麦克思公司等第三方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,实时掌握毕业生需求状况,提供针对性指导。
学校注重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,编制了2017届毕业生就业推荐专辑,通过各种形式把我校毕业生信息介绍给用人单位。学校通过多种媒体积极介绍我校人才培养特色、学生专业优势,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。
为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,方便用人单位选聘人才,促进我校毕业生顺利就业,校招就办牵头组织了系列招聘会:2016年12月8日,我校与宁波市人社局、中国宁波人才市场合作,举办了“放飞梦想”2016年宁波市就业服务月招聘活动进高校暨宁波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招聘会,这次招聘会共吸引了500余家企业前来纳贤,提供了各类岗位2000余个,需求人数近万名;2016年11月21日,校招就办举办了校友企业招聘会,有157家校友企业来校参加招聘会,提供了700多个工作岗位。这些招聘会的举办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,有利地促进了我校的就业工作。
就业指导与服务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。我校采取校院合作,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,组织各类就业及创业讲座,邀请就业、创业指导专家、企事业知名人士、大中型企业人士主管、成功校友等来校与毕业生进行互动交流。“简历的制作及面试的技巧”、“从高校到职场的华丽转身”等一系列就业专题讲座使毕业生在及了解就业形势、掌握就业技巧的同时,受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,分享到了宝贵的成功人生经验,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帮助。
学校主动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,积极联系用人单位,开拓校内校外市场。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,有100多家知名企业来我校进行了校园宣讲会,包括银亿集团、宁波银行、平安银行、奥克斯集团、百胜餐饮、百威啤酒等知名企业。大型企业招聘宣讲会一方面给毕业生带来了大量的优质就业岗位,另一方面,加深了我校与企业的沟通,提升了企业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。在积极做好校园招聘会、宣讲会的同时,我们还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宁波各县市大型人才洽谈会,鼓励毕业生到各偏远地区、基层组织去锻炼。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,在校就业网上共发布近千家单位、上万个就业岗位的招聘信息。还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短信、qq群等平台,将各种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毕业生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学校加强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的落实,积极联系企业召开招聘会,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并给予相关支持,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,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创业实力。
就业指导与服务已成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。我校采取校院合作,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,组织各类就业及创业讲座,邀请就业、创业指导专家、企事业知名人士、大中型企业人事主管、成功校友等来校与毕业生进行互动交流。
同时我校还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,在校就业网上共发布近千家单位、上万个就业岗位的招聘信息。还通过微信、短信、qq群等方式,将各种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毕业生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调整大学生创业课程授课内容,开展实践性强的学生创业活动。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,增强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。邀请区委党校、企业人事、律师等专家为学院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权益知识讲座。
就业工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,我校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 重要的位置,主管院长亲自部署就业工作,落实责任,定期检查督促,确保学院就业工作认识到位、领导到位、责任到位、资金到位、措施到位和服务到位。
利用学校、政府、企业、专家、校友等各方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。如开展“青年创业大讲堂”和“多元化创业新路线”等系列讲座、沙龙;举办“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解析和实务指导”讲座;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,设立创业基金每年为5支团队提供约10万人民币的资助;连续10年举办学生创业计划大赛,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成果孵化帮助等。通过上述一系列教育和活动,学生创业领域和方向日趋多元化,创业热情不断高涨。
2)高度重视,创新思路,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
①举措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。专门出台文件,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周、举办基层单位及村官座谈会、基层就业活动月、实地考察基层工作等活动以及承诺考研加分、给予物质奖励等政策优惠,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由追求“三高三大”向“行行建功、处处立业”转变。
②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。创立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工作联谊会制度,开拓并巩固良好的就业市场,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。
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环境,优化专业设置,整合教育资源,探索实践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;大力推动校企合作,开展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创业教育活动,“双实双业”基地理念先进,保障到位,实效明显。
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基本结束,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,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。
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、准确定位能力、抓住机遇的能力、表达能力、决策能力、自我推销能力、自我保护能力等,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,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,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,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。
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。本专业的基本理论、方法和技能,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。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,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,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。
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,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,学习、生活、交际都较有规律,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,无法应对,产生心理落差,无法满足就职的心理需要。
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,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,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,基本工作能力较差,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。
(1)我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和人员队伍不够专业化, 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(2)就业指导队伍人员较少,任务繁重,缺乏相应的人员配备,人手相对不足。
(3)就业信息相对缺乏且信息更新不及时,不能及时传导市场对所需人才的具体需求。
(4)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水平有待提高,职业生涯教育有待加强。
(1)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性,加强对其的专业性培训,提高专业性和业务能力。
(2)为促进就业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,专门建设需进一步加强,校就业网需加强建设,拓展功能。
(3)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水平,加强职业生涯教育。
(4)加强毕业生离校后的联络和毕业生跟踪调查。
(5)就业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,解决其心理问题。